集团宗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开展建筑信息化管理学科有针对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专业技术知识更新的培训活动。
首页 存档文章
存档文章

新疆节能改造惠民生绿色建筑促环保

  10月28日,财政部官网公示了2014年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名单,乌鲁木齐市与全国其他11个城市成功申报。

  2015年至2017年三年综合示范期内,乌鲁木齐将围绕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化6个方面,实施示范项目228个,为全疆城市做表率。

  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耗能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软肋。而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不仅是加强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也是乌鲁木齐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市转型的重要内容。而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对既有建筑进行系统化节能改造,对新建建筑进行节能一体化设计和建设,将是今后建筑节能的发展的方向。

  新起点首府将步入居住建筑节能新时代

  从2015年1月1日起,乌市新建建筑将执行75%的节能标准。这意味着,首府每平方米建筑的年采暖能耗在现有基础上可再降低2.8千克标煤,折合天然气2.4立方,标志着乌市将步入“四步节能”的居住建筑节能新时代。

  一方面新建建筑不断提高节能标准,一方面是既有建筑大力实施改造。

  自2005年起,乌鲁木齐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工作,近几年,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规模已从2005年的2.87万平方米到2014年的1408万平方米,改造资金从当年的580万元到2014年的12.17亿元,改造规模和资金投入翻了上百倍。截止2014年底,乌市累计完成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项目6309.44万平方米,约占总建筑面积的36%,其中,既有建筑综合节能改造1939.48万平方米,供热计量改造4369.96万平方米,争取国家奖励资金16.94亿元,惠及百姓约80万户。

  在改造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乌市节能改造标准也逐步提高。从2008年起,乌鲁木齐市就组织实施了中德合作操场巷小区节能改造示范项目,采用三种方案对原建筑实施改造,使之分别达到50%,65%和大于65%的节能标准;2011年组织完成了南山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综合楼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改造后建筑节能率达到85.7%,实现了二氧化碳“零排放”,得到了德国“零排放”超低能耗建筑认证;今年组织实施了乌鲁木齐市第五中学中德合作超低能耗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按照德国现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进行改造,改造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将从峰值3200ppm降至1000ppm以下。今后,乌鲁木齐市计划在超低能耗改造试点示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全社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标准,2015年对30万平方米既有建筑按照65%节能标准予以改造,并根据规模化改造情况逐年推广,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

  今年对自治区党校住宅楼、乌鲁木齐市公安局特警处住宅楼、烟草公司家属院(开发区)等都进行了节能改造。据测算,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后,在同等供热状态下,居民家中室内温度可以提高4到6摄氏度。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不仅提高了百姓的居住舒适度,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建筑的附加值,而且大幅度的降低了采暖能耗。

  于田街自治区水利厅车队家属院居民张强就是节能改造的受益者,“以前一到冬天就发愁,房子太冷了,得穿上棉衣,自从做完外墙保温后,家里暖和多了。”

  供热是北方地区最大的建筑节能领域,因此承担着按需供热、计量收费和节能减排重任的热计量改革,这几年也在乌鲁木齐大幅展开。目前首府共对4369.96万平方米供热面积进行供热计量温控节能改造。

  名筑花都小区就是其中一个改造小区,一楼住户李豆豆说:“改造后效果挺好,室内温度可以自己调节,用起来很方便。”据了解,通过供热单位系统节能和用户行为节能,可实现综合节能8-12%左右。

  新疆的建筑节能市场非常巨大,以乌鲁木齐为例,目前全市有7300万平方米的非节能建筑,普遍存在保温性能差、供热系统效率低、能源消耗高等问题。其中,公共建筑约占25%,居住建筑约占75%。

  随著乌市煤改气工作的不断深入,既有建筑改造将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同时其节能节钱的效益凸显。今后,乌市将根据财力情况,逐年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同时开展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的能耗监测改造和节能改造,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鼓励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造,对项目按节能量予以奖励。积极申报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继续推行“节约型高等学校”建设,研究以供热单位作为既有建筑综合节能改造实施主体的改造模式进一步对既有建筑实施大规模节能改造。

?

百高数据管理集团

Baigao Data Management

全国咨询热线

8610-68315846

全面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终身制要求

Copyright © BAIGAO 2022 All Right Reseved 京ICP备19020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