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来自灵魂的拷问,尤其是对于行业外的人来说。
在基建行业,目前我们的模型已经可以帮助技术人员进行定位优化,工程量核算,三维交底等等,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建筑行业的三大核心内容:安全,质量,进度,关联性似乎并没有那么强。但是,随着5G技术,物联网的发展,也许真的要掀起BIM信息化的浪潮。
下面就以今年小编接触的某基建项目为例,做简要解析。
BIM模型中含有建筑物的设计信息:如基本几何信息,材质属性信息,同时按照施工流程细化拆分。
添加了施工过程信息:如施工日期,现场负责人等,甚至有的还加了运维信息。这样的模型,我相信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基建类型建模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步骤:
制定标准-构件拆分-信息添加-平台加载。
1、使用统一的平台,同时制定相关建模标准:
2、模型构件的拆分:
考虑到施工工序,进行细化拆分。如本项目中,主体结构为下沉式隧道,或许按照我们以往的建模习惯,因为主体材质相同便一次性建模,但是,本项目完全按照施工过程对各部位进行细化拆分。如隧道主体被拆分为底板、侧墙、中墙、挑臂、肋板、顶板等等。
3、信息参数添加:
在属性信息里,每根桩基的名称,中心点坐标,材质,以及这根桩基在五标段的第106段 ,桩顶标高,混凝土体积 ,桩长,桩径体现的一目了然。
4、核心———平台统一管理:
通过平台对信息的提取,不仅可以将传统二维施工图纸上包含的所有信息进行三维可视化展示,还可以模拟施工工序,参与对工程中安全、质量、进度的控制。
经过以上四步一顿操作猛如虎的操作,BIM真正意义上进入了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管理。这个新趋势正好回归了BIM的本质—信息化,模型成为信息的载体,信息成为核心。
(编辑:奚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