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宗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开展建筑信息化管理学科有针对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专业技术知识更新的培训活动。
首页 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
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

陆建新:中国摩天大楼钢构第一人,见证“中国高度”

陆建新被誉为“中国楼王”


从事建筑行业37年来,陆建新经历过许多“第一次”。


1982年的那一天,他站在中国第一幢超高层建筑——高达160米的深圳国贸大厦的选址上,进行施工测量工作。日夜奋战,陆建新成功将大楼整体垂直度偏差控制在25毫米内。


那一年,他刚满18岁,刚入行成为一名测量工人;那一测,他便与超高层建筑结下不解之缘。


两年后,陆建新被派往中国第一幢超高层钢结构大厦——深圳发展中心项目,这成为了他钻研钢结构建筑的开始。


“你们就等着盖出第二座比萨斜塔吧!”面对一家落标的境外企业的冷嘲热讽,陆建新暗暗较劲,反复校核安装精度。至今,深圳发展中心依然巍峨屹立。


1994年,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高达384米的深圳地王大厦准备动工,陆建新自制测量仪器支撑架,创新采用全站仪配小棱镜、激光反射片等测量方法,成为钢结构安装行业的测量标准工艺。


国内已封顶的7座100层以上钢结构摩天大楼,陆建新主持承建了其中4座。时年世界第一高楼、高达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时年广州第一高楼、高达437.5米的广州西塔,时年深圳第一高楼、高达441.8米的京基100,如今深圳第一高楼、高达600米的平安金融中心……因参建的工程总高度达3600余米,陆建新被誉为“中国楼王”。


陆建新在深圳大疆项目的工地。(摄影:陈冰青)


参与完成400余项国家专利


37年后的今天,早已成为我国钢结构建筑施工顶级专家的陆建新,依然奔波在施工一线。


“每天提前半小时到项目现场”,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37年辗转国内外,10000多个日夜里投身44项工程建设,参与完成的国家专利达400余项,将中国钢结构建筑从100米级推升至600米级世界高度……数字背后,是陆建新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奉献与坚守。


回顾奋斗历程,陆建新将自己定位为“城市地标建筑的建造者”。2007年,广州西塔的施工拉开序幕——根据建筑规划与实际情况,陆建新发明了适用于西塔施工的斜钢柱无缆风绳临时固定技术,带领团队创造了“两天一层楼”的世界高层建筑施工最快纪录。


这与他善于积累、勤奋钻研的工作习惯分不开。“我特别重视总结和创新。项目过程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把碰到的困难、采取的措施形成技术总结,然后请行业专家进行技术鉴定,希望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陆建新说。


37年来,陆建新破解过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诸多奖项,更是将中国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推向了世界领先水平。


“哪里有困难,就去哪里”


“专注做一事,把工作当修行”是陆建新的座右铭。发扬工匠精神,亦是他多年来恪守的信条。


2012年,在参与建造深圳平安金融中心时,陆建新计划突破传统施工方法,使用四台大型动臂式塔吊,附着在井筒外壁后,逐步爬升到600米高空——这一做法当时在世界上还没有先例。伴随着施工时“咔嚓咔嚓”的响声,陆建新预感到情况不对,机器可能会脱落。


“我花了3个月时间去研究设计图纸,针对施工时出现的问题,又反复去研究,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经过不懈努力,陆建新的这项技术圆满实施,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在最困难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坎儿就过去了。”陆建新笑称。如今作为中建钢构华南区总工程师,他总是“哪里有困难的地方,就去哪里”。


(责任编辑:何雯丽)




上一页
“豪横”的木结构工业风,智利海边现代别墅

上一页
这可能是最全的钢结构连接形式(图文并茂)

百高数据管理集团

Baigao Data Management

全国咨询热线

8610-68315846

全面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终身制要求

Copyright © BAIGAO 2022 All Right Reseved 京ICP备19020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