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宗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开展建筑信息化管理学科有针对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专业技术知识更新的培训活动。
首页 行业思考
行业思考

丁烈云:智能建造的技术、价值与文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丁烈云


当前,建筑业应当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营造信息共享、协作的市场环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的智能建造,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发展智能建造技术需要解决好哪些问题:


一是通用技术与专业技术的关系。要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通用信息技术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通过深度开发形成适用于行业领域的专业技术。


二是技术的价值实现问题。先进的技术不一定能马上变现,比如数字孪生技术,2017年和2019年均被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列为十大颠覆性的技术之一,但要在市场有成熟的应用至少还要3~5年的时间。企业要提前做好布局,根据自身定位把握先机,做好技术的储备。


三是建立建造全过程数字化技术体系。运用数字技术交付的产品,除实体外要形成数字产品,这就是数字资产,数字资产必须以建造全过程数字化建模技术体系为支撑。


四是技术应用要针对行业痛点。位于武汉的一个石化工地,1500多人同时工作,需要完成1459个钢构件吊装。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IM)和物联网(IoT)技术构建了施工实时数字化模型,具有电子围栏和作业许可管理功能,能够在模型中记录工人轨迹,实现施工现场安全精准管理。这就是一个通过数字化技术解决高风险作业安全保障问题的典型案例。


此外,智能建造技术的用户界面一定要友好,要结合应用场景,做到智慧、便捷。在推进智能建造的过程中要考虑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当前建筑工业化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化设计标准体系、结构体系还不完善,工厂化的柔性流水线还没有建立,现场施工比较粗放。


在商业模式上,建筑行业需要建立具有数字经济属性的商业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AI)+”和“建筑产品+服务”,发展面向建筑业的服务新业态。当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到整个国民经济的70%以上,2019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3.9%,当前我国建筑业产生轻资产的现代服务业的潜力是巨大的。


面向建筑业的现代服务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建造过程的服务化,比如设计平台的服务化。以BIM应用为例,设计院用什么建模软件,施工单位就要准备同样的软件,否则无法对接。更重要的是,BIM需要与结构计算、造价分析、工程管理软件无缝连接。如果有了一体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就能实现数据交换,就会使过程变得更加便捷。


二是工程大数据服务。以建筑工人数据平台为例,有保证工人的劳动权益的平台、有环境保护的平台、有实名制管理平台,不同的平台增加了施工企业的投入。要把这些平台集成起来,用一个平台做到数据的共享。此外,还可以发展使用阶段当中的专业服务,如健康建筑、智慧养老建筑等。


不管采取怎样的方式,智能建造一定要做到互联。“互联网+”就是获得大数据,“AI+”就是提供智能的服务。智能建造提供的应该是“建筑产品+服务”,不仅提供直接的产品,还要提供增值的服务。


智能建造要注重文化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文化理念比技术更重要。例如,注重安全的企业文化会影响员工的安全观念,从而主动遵守安全规范、保障施工安全。我们利用智能技术搭建了数字平台,获得了大量的用户的数据。对于这些数据,要遵从社会伦理,应该告诉用户,你的数据将被用来做什么。


谷歌前内部道德设计师哈里斯曾提出一个观点:技术超越人类的第一个阶段是超越人类弱点,让人上瘾,挫伤人的天性;第二个阶段是超越人类的智慧。人工智能有一天会不会超越人类呢?这是一个问号。它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伦理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如何去把握它,避免这把“双刃剑”对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编辑:奚雅青)


百高数据管理集团

Baigao Data Management

全国咨询热线

8610-68315846

全面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终身制要求

Copyright © BAIGAO 2022 All Right Reseved 京ICP备190204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