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别抢了!
感觉船舵都要被掰坏了!
随着国家装配式建筑政策的快速推进,执行过程中难免暴露各种问题,近期也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适度讨论,引起大家关注,是好事情,但如果只有指责和牢骚,却没有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也只能是没有意义的添堵。
尤其是,"从一两个细节因素就直接推导出整体的对与错"的这种方向性问题,影响就太坏了--用基本常识来思考,都能看出不对劲。
图片来自“ 深圳市现代营造科技有限公司”公众号
国家顶层设计的出台,系基于最充分的信息搜集,最顶级的智库支持,和最大多数人的共同福祉所制定,是基于行业,但又超越行业本身的国家战略规划。
顶层设计明确了发展目标
这是我们整个行业的KPI
在信息和技术资源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这个行业绝大多数人是国家这个“公司“的普通员工,在行业内处于执行层面的角色。
“员工不要和我谈战略,谁谈开除谁。”-任正非
有整天吵个不停的过剩精力,不如投入到自己的本职业务当中更为务实。
比如,作为一个建设方管理者,去重新审视装配式建筑的管理目标并琢磨如何实现:
进度-在与传统项目不同的工作分解和不同的搭接关系下,我们能否做好更准确的进度规划,并稳定的执行落地;
成本-如何针对装配式成本增量采取有效措施,让建造成本可控,又如何逐步实现减量成本,为项目创造效益;
质量-在容错率低的建造方式下,如何系统性减少错漏碰缺,又如何确保最终呈现的产品质量能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
比如,作为为建设方服务的设计方,PC生产供应方,建造方,监理方等,如何以甲方的目标导向来优化自己的服务范围和质量,确定自己业务范畴的管理目标,提升核心竞争力。
再比如,胡卫波总的“地产成本圈”,投入大量的努力,将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问题解析的丝丝入扣,对装配式同仁的成本把控有极强的指导性。
在我们的本职工作上实现卓有成效,才是对行业发展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推动建筑产业化不是靠嘴皮子吵出来的,而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和老板不讨论目标,该讨论的是资源”
-陈春花
快速推进装配式建筑,确实给行业带了系统性的挑战,这包括:
整个产业化配套尚不完善(尤其是新试点城市),从产能供给到控制机制都亟待完善;
在装配式项目更高管理要求下,甲乙方团队的技术积累和管理经验都显得捉襟见肘。
在建设方视角下,我们需要争取哪些资源来迎接挑战?
顶层政策要求不容协商,产业化配套自有主管部门考量,环顾一圈,我们能紧紧拽在手中唯有“人”这一资源。我们能多大程度完成管理目标,完全取决于我们能多大程度发挥人的价值。
“人力资源是所有经济资源中,使用效率最低的资源。”-彼得?德鲁克
挖掘人的价值,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着手去做。
首先,在供方选择上,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必须筛选和匹配有丰富装配式项目经验的设计院,构件供应商和施工单位,摒弃贪便宜的心态-在这件事上贪便宜,意味着后面会交惊人的学费让乙方练手。
其次,引入专业咨询公司,全过程全业务口协助推进工作,同步建立建设方内部管控标准和体系,加快完成管理团队升级(装配式推进至今,寥寥无几的全产业链咨询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是非常宝贵的行业资源)。
在找到做事的人(合适的乙方)和做顾问的人(咨询公司)后,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做好充分的自我管理,这包含:
推行系统性的企业内部培训;
全面推进装配式相关的前期调研;
提前演练并建立装配式项目的管控体系等。
建设方团队只有做到了与供方在其专业上处于同一水准,并对产业化有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高效的整合资源,有保证率的实现项目目标。
为什么说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
因为不管是设计,施工,还是咨询,没有人能替代建设方管理者的角色去完成这些协调工作,更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去承担责任。
装配式建筑管理目标能否达成,建设方管理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成熟经验
我们不必重新发明轮子
在集结了各种甲乙方资源后,我们以何种模式或思路去投入这些人力,才能有最大的价值产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慎之又慎的决策。
但我们实在不必重新发明轮子,参考先驱试点城市的成熟模式和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下面简要分享深圳模式给与笔者的启迪。
1,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阶段技术认定
这个技术认定环节非常有意思:
1)在设计阶段,相关专家对该项目的产业化实施方案(内容要点详第2项)进行评审认定,通过后才进行施工报建;
2)参与认定评审的专家至少包含规划设计类,工程施工类,部品生产类,甚至包含来自建设方的产业化专家;
3)在认定评审会进行汇报的人,不是设计或施工单位负责人,而是建设方项目经理。
在初次了解时,大家都表示,这个程序实在太严格,给项目管控带来了太大难度,但仔细琢磨后,是容易达成如下共识:
1)对于高度集成,低容错率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实行管理前置是必然选择,在前期阶段对工作机制,设计,生产,运输,吊装装配及整个施工组织全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排查,是对项目后期顺利推进执行的强有力保障;
2)装配式建筑理应以全产业链的视角进行审视,以单一专业或业务进行简单叠加的传统思路不再适用,装配式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最是全业务口全过程的资源整合问题;
3)在现阶段的装配式建筑项目中,作为全面负责协调工作,贯穿全局进行综合管理的角色,建设方管理者的作用不可替代,责任不可推卸。
大胆设想,在我们的业务实践中也以技术认定的模式进行自我管理,会有什么样的成效?
2,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方案审查要点
我们具体业务的聚焦点在哪里?深圳市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方案审查要点”(如下表)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尽管这是一个行政审查认定,但其关注点不仅反映产业化的政策导向,还与建设方的利益述求确是惊人的一致:
首要解决管理团队能力问题,建立有针对性的工作机制,做好基础保障;
其次罗列了设计技术的重要关注点,如,引导选择能体现产业化优势的构件,倡导标准化模数化的设计原则,强调产品质量的客户敏感点和全专业的集成设计;
最后对项目建造提出了具体的审查要求,显然,这倒逼在设计阶段的施工方案就必须达到相当的深度,体现了管理集成的特点。
根据表格所列项目,我们完全可以将各自业务口的工作进行详细的分解,建立对应的流程和标准,有针对性的设置管理重点,剩下的就是战术层面去投入资源全力执行。
建筑产业化的道路是曲折的,争议不会间断,但产业化目标却是无比的清晰:
引用深圳市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岑岩的一张PPT
共同的目标包容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福祉,让争议和矛盾冰释,前途一片光明。
(责任编辑:金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