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能耗”现身张家口
时下的张家口,虽值春季,但仍天寒地冻,气温有时降至-15℃左右。然而,在该市鱼儿山脚下有一栋外表和普通建筑物无异的小楼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无需市政采暖设备,不论室外气温高低,室内都能持续保持暖意,且湿度宜人、空气清新。这是一栋由德国能源署、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中心等共同组织实施的超低能耗建筑综合实验楼,是张家口高寒地区第一座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开创了京北地区超高标准的深绿色建筑先河。
笔者随着工作人员进入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综合实验楼的房间。楼内温度监控仪器显示温度22℃、湿度45%,空气新鲜温和,给人的感觉十分舒适。
“所谓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也称被动式节能建筑,是不依赖建筑设备、完全通过建筑自身的场地、空间、形式以及构件的设计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方式。这样的建筑核心设计理念就是注重吸收自然能量,减少建筑本身能耗,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工作人员介绍说,“这座建筑楼就像双层易拉罐,有较高的气密性和保温隔热性能。整个建筑通过热、冷回收装置将室内废气中的热、冷能量回收,通过新风设备室外空气净化后送入室内,让建筑内的温度不受外界空气影响。同时充分利用空气源和自然采光、太阳能辐射能等措施采集可再生热能,保持室内舒适的热湿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取消对主动式机械采暖和制冷系统的依赖,从而达到了节能、绿色、环保、健康的目的。”
据了解,这种被动式房屋造价比普通建筑每平方米高800元左右。高出的部分,一方面来自新风设备和补热系统,另一方面来自特制的具有较强的保温性、气密性的门窗以及较大厚度的外保温材料和精细施工。同时,项目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也算了一笔账:通过相关部门测算,这栋实验楼一年可节约烤火煤约216吨,节省采暖费约6.5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66吨。以120平方米户型为例计算,每户可节约采暖费约2100元左右。通过加大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整楼一年可节约用电约1万度左右,节约电费约5200元左右,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项目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表示:“眼下,在张家口获批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大背景下,我们这样的寒冷地区能成功建成被动式低能耗高层建筑,已令该技术的先行者德国能源署的同行赞叹不已。同时,在实验楼实践中我们不仅学习借鉴了德国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而且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在补充热源方面大胆创新,进行了‘天然气+太阳能’、‘空气能热泵+太阳能’、‘太阳能’、‘天然气’和‘空气源热泵’五项热系统实验,且运行实验效果比较理想,为大面积和更多地区推广应用这一技术积累经验的同时,不仅对治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2022年冬奥会场馆建设做了有益探索。”
南通积极践行绿色技术
自我调节冬暖夏凉的建筑、如同搭积木一样造房子、“废料”能够墙体保温……近日,江苏省建筑节能与科研设计工作会议在南通召开。会议透露,2016年,南通市共建成绿色建筑1520.8万平方米,2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作为传统建筑产业大市,南通在“绿色建筑”领域一直领跑全国,一系列极具现代高新科技的“绿色建筑”吸足眼球。
去年,南通市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43.8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以上项目157.6万平方米,超过省下达指标58%;大力推动绿色建材研发和成果应用,《智能性整体抗倾覆干扰脚手架制作与应用技术》获得2016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三等奖,装配式墙体、喷涂保温系统等多项成果在全省推广;50余幅地块出让时明确了“单体装配率达到10%”的指标要求。
走进南通三建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产业园,这里是全国第一家集成被动式厂房、办公楼、住宅开发以及被动房部品构件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基地。在这里,有很多“聪明的房子”,它们会依据“冬暖夏凉”自我调节温度。
“模块化拼装”也是绿色建筑领域的全新尝试。像南通市政务中心北侧的停车楼,楼梯、楼板等预制件全部在工厂里完成,建筑工地没有扬尘污染,没有轰隆隆的噪音,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绿色建材”作为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也备受瞩目。南通建筑人发明了一个绝活儿,就地取材,利用淤泥(含污泥)、粉煤灰、废弃土、炉底渣、可燃壳屑等“固废”为原料,自主研发出既具有良好热工、防火、耐久性能又具有低资源、高利废优势的砖板材料,由这些材料通过设计的优化组合构成集结构保温防火于一体的自保温墙体技术,一举“变废为宝”。据了解,南通市今年将进一步提升全市绿色建筑示范区创建水平,同时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特定条件中,细化明确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精装修率的比例,推动政府投资项目带头申报高星级绿色建筑标识。
解读行业热点,尽在预制建筑网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扫二维码免费注册预制建筑网个人会员。
住宅产业化民间智库QQ群:147874495
工业化建筑设计师QQ群:138517101
工业化建筑学生QQ群:199516367
(注:以实名和单位名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