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2018装配式建筑发展国际(深圳)高峰论坛主论坛在深圳市大梅沙京基喜来登度假酒店成功举办。
来自新加坡、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以及全国知名地产商、本地优秀开发商企业、装配式建筑行业同仁等1000余人共同参与了本次论坛。
预制建筑网(www.precast.com.cn)作为媒体合作单位,全程参与并报道本次大会。
主论坛由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研究院建筑产业化所副所长张鸿斌主持,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科工处调研员戴运祥, 新加坡季氏科技工程公司负责人季兆桐,美国PCI协会技术委员会成员、Florence混凝土制品公司总工程师李正升,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原香港房屋署结构工程师麦耀荣,深圳万科前田建筑技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辻直树,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预铸设计部副总经理吴子良,万科集团事业发展中心合伙人、研究开发中心首席合伙人谭宇昂,中建科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樊则森分别发表了主旨演讲。
张鸿斌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研究院建筑产业化所副所长
戴运祥:深圳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探索与实践
戴运祥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科工处调研员
戴运祥调研员的主题演讲围绕深圳装配式建筑探索与实践、新时代新要求、新探索与新实践三部分展开。
他在演讲中介绍到,2002-2012年,深圳市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试点,在摸索中前行;2012-2017年,深圳市建筑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和技术路线初步形成;2018年后,深圳的建筑产业化迈入新时代也有了新要求。
在新时代、新要求的环境下,深圳的建筑产业化仍面临这些困难:政策体系尚不完善,规范标准仍有缺失,实施范围仍待扩大,队伍建设还需加强。
特别是在规划设计方面存在户型及构件标准化程度不高,各专业之间配合度不足,装配式深化设计不到位等问题;在预制构件质量方面,面临供应能力及对预制构件的质量控制能力比较薄弱,某些工地预制构件存在成品保护措施不足,现场堆放方式不合理等问题;还有在现场施工方面,存在防漏浆措施不到位、模板清洗不干净、铝模支撑早拆等施工精度低,混凝土表面观感差未能够彻底实现误差从“厘米级”到“毫米级”的跨越未真正达到装配式建筑免抹灰的要求。
戴运祥调研员特别提到装配式建筑特点是不可逆。未来深圳将采用“一体两翼”的方式发展装配式建筑,即主体部分采用装配式建筑,在管理精细化上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技术精细化上使用BIM技术。同时,深圳市还将制定《专项规划》配套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规范,开展前瞻性课题研究,树立示范项目新标杆。
最后,他还介绍了深圳市在建最大规模公共住房项目:长圳项目。该项目采用标准化设计、多样化组合,选择并集成应用了四种装配式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铝模为主、部分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双面叠合剪力墙结构体系;装配式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环筋剪力墙装配式体系。
他希望该项目能成为装配式建筑的新标杆,实现绿色建筑、智慧建筑和健康建筑的新探索、新示范。成为体现新时代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体现建设科技创新引领发展、体现智能建造和智慧使用技术创新的新标准。
季兆桐:新加坡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与实施
季兆桐 新加坡季氏科技工程公司负责人
季兆桐首先介绍了预制结构在中国的历史。受前苏联模式影响,中国的预制结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中空楼板的跨度一般在3-5米左右,宽度为600毫米,采用抽管方式进行生产。此种中空板采用焊接钢筋张拉,并未与砼配合,故不能发挥其承载力大的特性。由于板与承重墙的接头处没有放置连接钢筋,因而结合点处十分薄弱而导致地震时易发生破坏。唐山地震后,国内体质问题缓慢了预制建筑业的发展。劣质品的产生进一步影响了预制结构的发展。
随后,季博士又阐述了预制结构自中国发展的机遇及其重要性。目前国内预制结构的发展主要是中法合资南京大地普瑞预制房屋有限公司的世构体系技术;新型中空板在北京已经被建设部批准,并且也发行了中空板结构设计标准手册。目前,已经有数家公司在辽宁、北京、山东、武汉及深圳经营此类新型中空板业务。
季博士重点讲述了中空板的结构特性:
1、节约钢筋。高强混凝土包裹张拉钢绞,锚固预应力绞线,从而节省后张法所需的锚具与配件。预制预应力中空板将靠近中和轴的混凝土去除,从而减轻了构件自重。充分发挥上下翼的混凝土功效,使以上部混凝土受压,而下部混凝土传递预应力。
2、中空板具有很好的防火特性。
3、隔热。中空板中存在一些空洞,使得中空板具有良好的隔热特性。如果在空洞中塞填一些隔热材料,效果更佳。
4、隔音。空洞中充满空气使得隔音特性比实心的混凝土板更佳。
5、节省材料。例如8米跨度最少混凝土用量,采用中空板是0.1m3/m2,现浇板是0.15m3/m2,混凝土用量节省50%。
6、经济效益高。
7、施工比传统工法要快。
最后,季博士分享了在新加坡、台湾地区及国内实际应用案例。
李正升:美国市场模式下的样子混凝土技术与管理
李正升 美国PCI协会技术委员会成员、Florence混凝土制品公司总工程师
李正升总工程师主要分享了预制建筑高效设计、生产制作以及安装的经验。
对于如何能高效设计这个问题,李总工程师认为PC工程师应该从早期就介入项目,采用最高效的系统,模块化的组件,在符合设计的基础上,使用有效的连接。他以停车场、体育馆等多个案例解释了高效设计的方法。
在高效生产方面,他认为应该采用可复制、标准的构件,这样可以节省制作流程,生产的过程中使用高强度的混凝土,利用长线模台可以一次性20-70个构件。不要使用过多的异型构件,否则成本过高。
在高效安装方面,他认为现场协调、安装顺序、运输及安装管理都十分关键。采用同类产品越多,安装的工序相同就可节约时间。
最后,李总工程总结要实现高效的设计、生产、施工,必须各环节同心协力。预制混凝土构件的使用可以加速工期,降低成本,有效的设计为制作、安装提供方便。设计时应该满足设计要求,简化生产流程。高效的安装,用连接件简单连接可以提高安装速度。高效的生产制作,则可以节省成本。在设计过程中,要控制成本,每个环节通力合作,才能达成最目标。
麦耀荣:香港公共房屋建筑工业化的历程
麦耀荣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原香港房屋署结构工程师麦耀荣
麦教授首先介绍了香港公共房屋的概况。目前香港房委会以高层住宅建筑为主。以相对快的建屋速度,来满足等候市民的需求。房委会主要为低收入家庭,所以需要以较低的成本发展项目。由于香港高昂的生活指数,物资及劳动力成本都较高,所以房委会需要有相应的建筑策略。房屋会的目标是重建过往旧屋,以达到现代家庭的生活水平。同时致力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保护环境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满足以上期望,工程的质量不可妥协,而保证高建筑长远的维修开支也会相应减少。因此,香港在公共房屋建筑时采用工业化的方法建造,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机械化施工。
在标准化设计方面,为达到大规模的建屋量,在过去三十年,香港沿用标准楼宇设计策略。但标准楼宇设计外型千篇一律,所以決定改以模块化单元设计组合取代了标准型大厦设计方案。
在工厂化预制方面,将一些难以在现场操作的钢筋混凝土从工地转移到工厂。由于在工厂施工,更可由高架施工转移到地面施工。
在机械化施工方面,主要包括使用塔式起重机调运刚模板、混凝土吊斗和预制组件。这些调运操作由地面到不同层和不同大厦翼之间使用。房屋署早在80年总期采用这种机械化施工方法。另外,在80年代中期,房房委会在合约上规定以大型刚模板代替木模板。
随后,麦教授介绍了香港公共房屋中使用的预制构件:预制外墙、半预制楼板、预制楼梯、预制隔墙、预制横梁、立体预制浴室、预制水缸、预制楼梯平台。香港房委会多年来的预制工厂生产都在珠三角一带,现在有8家稳定的生产商位于深圳、东莞、惠州、中山、佛山等地,投资大,质量也很好。同时,他还介绍了房屋生产中使用的钢模板和铝模板,以及预制构件工地安装。
最后,麦教授指出预制装配式可缩短建筑时间,节省成本,保证房屋质量。房委会的住宅大厦,目前采用6天一周期来建造一楼层的结构框架。建筑几个楼层后就可以进行内部和外部装饰。
辻直树:日本装配式建筑精细化管理实践
辻直树 深圳万科前田建筑技术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辻直树的演讲主要围绕工业化业务、日式PC技术、PC工艺化发展的过程、前田建設集团EPC总包、日本的新技术五部分展开。
辻直树总监1990年-2006年在日本主要负责PC建筑的结构设计和预制构件设计。2007年来到中国,一直参与建筑工业化事业,目前主要负责PC设计绘制所有的节点图,制作方案。
随后,他介绍了日式的PC技术。PC工法也需要进行吊装练习,需要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可能比练习砌砖墙所需的时间更少。现场施工的困难转由设计人员承担、事前计划工法。决定下来的计划绝对不能进行更改。分解完成品、构件化(PC制品)的设计方法,提前考虑内外的装饰。日本的PC技术是拆分位置=PC节点。PC连接部位肯定没有现浇的原始强度大。PC工法的成功=连接部位的成功。日本的建筑技术注重提高质量和环保。在建筑使用寿命方面,能确保施工保护层厚度的技术。同时,日本注重研发制造,工艺工法、开发工具、加工技术。
接着,辻直树总监介绍了PC工艺化发展的过程。从初期采用桁架钢筋式叠合板+钢筋网底面绑扎,日式桁架钢筋式叠合板,节点区,安装,纵筋连接,灌浆套筒技术这几部分详细讲解。然后,他分享了前田建設集团EPC总包总包经验及日本的新技术。
最后,他总结了中国和日本最大的不同是设计图(综合施工图)的详细程度。日本通过投入大额的研究经费并从综合在现场的学习经验总结出了可以轻松地制造PC构件设计技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的PC工厂都有自己的设计研究部门。将设计外包的,没有自己核心技术的工厂在价格竞争中落败并被市场淘汰。日本对PC工法没有特别的优惠政策,一直用数额较少的预算维持着长年以来的研究和开发。中国的问题点在于建筑物的寿命因保护层不足而缩短,成为下一代的负担。设计图的问题是即使是BIM模型也无法安装的现场配筋。
吴子良:台湾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吴子良 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预铸设计部副总经理
吴子良首先介绍了台湾地区装配式建筑发展现况。台湾地区目前虽然面临人口红利的消失,但装配式建筑发展空间仍然巨大。台湾的建筑业4.0思维是利于加工的材料,自动化加工设备,装配式版式预制建筑工法,装配式框架技术,装配式建筑工法,速度是王道,预制外墙板,高强度材料的使用。
接着,吴总详细介绍了台湾装配式版式预制工法,装配式框架技术,台湾装配式框架预制工法,装配式框架建筑工法流程,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同时,他还分享了台湾装配式案例。
演讲最后,吴子良总结:装配式建筑是节能减排,人口红利减少,经济发展最有利的建筑工法之一。装配式建筑工法与现浇工法的理论基础完全相同,思路略微不同,能针对非抗震材料实现“部分刚性接头”工艺,体现工法的“美”。建筑技术应该向4.0前进,提高工作环境质量、提升建筑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建筑工人的形象素质。
谭宇昂:万科装配式建筑新时代新实践
谭宇昂 万科集团事业发展中心合伙人、研究开发中心首席合伙人
谭宇昂首先介绍了客群结构的变化和客群诉求的变化。针对行业现状,万科集团提出了 “两提两减”原则,作为万科推动工业化发展的指导原则。他在演讲中提到2013年,万科聚焦“两提两减”,形成“5+2”建造体系,打造了深圳云城、重庆金域华庭、沈阳西华府等标杆项目。
“5+2”建造体系的“5”是指:
内墙技术:预制干法内隔墙
外墙技术:全砼外墙
系统模板:铝合金模板
外架体系:自升式爬架系统
穿插提效:干法施工与穿插管理
“5+2”建造体系的“2”是指:
主体适度预制
装配式内装
最后,谭宇昂为大家介绍了万科未来的目标:
一个计划:“五件套”年内主流项目全面应用;“装配式装修”、“适度预制”年内试点。
二个憧憬:万科的房子质量好,树立社会好口碑,成为行业新标杆;万科的工地上,工友的生命有保障。
三个没有:没有渗漏、开裂、空鼓;没有隐蔽质量问题;没有装修质量问题
四个理念:技术驱动、智能互联、绿色环保、以人为本。
樊则森:EPC管理模式下的装配式建筑实施要点
樊则森 中建科技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樊则森具体介绍了三个相关的案例——深圳实验学校南校区二期、锦龙学校、竹坑学校的方案设计进行。三所学校各有相通也各有不同。三所学校的容积率都是2.4,方案设计都要求是装配式,项目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密度、高效率,为了实现教学单位需要的迫切,合同工期一年,所以更多的会考虑装配式快速建造的需求,当然也会非常注重高品质的需求。
采取的主要策略就是:第一,注重自然、顺从场地;第二,丰富空间、激活校园;第三,以人为本,健康校园。
把这三个小学的项目定位成深圳市第一批装配式中小学。旨在打造深圳国际标准的学校项目标杆、深圳标准化装配式学校项目标杆、深圳市高容积率、高效率、高品质学校项目的标杆。为了保证建造速度,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第一,钢混组合结构;第二,全螺栓连接;第三,半地下室设计;第四,全方位穿插。
随后,他以深圳实验学校南校区二期为例,主要是在设计阶段的统筹规划,从学校的整体布局着手,形成穿堂入室的设计亮点,不仅如此,并且考虑到深圳高楼林立的操场一定是在屋顶上,所以设置了架空操场,充分利用球场下部空间,可以设置食堂、创客、微格等增配建筑功能,后形成均好性整体布局模式。其次在天台设置的分立体分成绿化系统,可布置天台农场与花圃,也是提升学校建筑的品质,丰富校园活动空间。最后也是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智慧交通疏导中心——在地下室设计学校交通平台,打造智慧接送系统,安全快速解决家长接送学生道路拥堵的问题。
项目全部实行装配式模式建造,包括内装也会采用工业化装,在实现公共部分的个性化的同时也会兼顾每一个班级的标准化,这就对应了装配式的需求,也满足个性化的空间需求。
展商风采
至此,2018装配式建筑发展国际(深圳)高峰论坛主论坛圆满落幕!敬请期待9月19日,2018装配式建筑发展国际(深圳)高峰论坛分论坛后续报道。
(责任编辑:何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