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20日,由预制建筑网(www.precast.com.cn )主办,沈阳卫德科技集团,浙江凌志新材料有限公司支持的“装配式建筑沙龙——天池会”在沈阳成功举办。
这是继2010年龙江会、2013年泰山会、2014年岭南会、浦江会和2017年芷江会之后,行业内自发组织的交流会的延续。20多位业内专家参加了会议,共话装配式建筑实践中的融合与创新,引领行业健康发展。
沙龙主题:装配式建筑的“窃”与“学”
汉字是先有了“窃”还是先有了“学”?
如何将一件事务学以致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应该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窃”相对则简单的多,有时只需有形则已。从这个角度分析应该是先有了“学”而后方有“窃”,一切都是人性使然。
从古至今,这二字的使用在各行各业一直不断上演着剧情相似的故事,道理一目了然,教训则不可谓不沉痛,可故事依然在上演。
装配式建筑既是三十六行之一,当然不可独善起身,也不可避免的同样存在着这二字之事。国外先进技术如何引进,国内同行如何交流,无不牵扯于此。
如何避免“窃”而提倡于“学”?怎么学?如何学以致用,吸收创新?这是装配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因此,本次沙龙的主题定为:装配式建筑的“窃”与“学”。
“窃”与“学”
知其然,并不代表知其所以然,需要摒弃“窃”而去“学”。
“窃”就是纯粹拿来,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有“拿来主义”的存在,毕竟受业有先后,一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学习,但一定要避免拿来就用,最后仅仅只停留在纯粹拿来的阶段。
建筑产业化一开始就应该秉承“学”。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学”的过程才是掌握的过程。
装配式目前还处于“窃”与“学”的路上,现在已经产生了一种沾沾自喜的倾向。
1、要从建造方式转型的角度看待装配式,用开放的态度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解决建筑业转型发展的问题,要树立一种装配式发展可能永远都在路上的意识。以外围护系统为例,国外已经很发达形成了系统,而国内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外围护系统,缺少系统的解决方案;
2、要建立新的体系,发展装配式建筑新型的通用体系特别重要;
3、要建立新的供给制度,目前在国内市场部件供给体系问题很突出,充斥着大量的低价低质产品,一定要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顶层设计,达成新型供给优良质量;
建筑产业化目前还在路上,这条路是新的产业之路,新的体系之路,新的供给之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建筑工业化体系都很重要,要探究如何用通用化体系来解决建筑寿命、后期维护以及生产建造的问题。
“学”的过程,应该是“试验-尝试-消化-改进-吸收-再试验-再尝试”的过程。
目前国内的外围护体系仅相当于国外七十年代初期的水平,国外建筑大量使用开放性系统性的外围护系统,实际上行业内去国外的人很多,但真正传回来的有价值的资讯则很少。
有人说现在建筑业什么都能做,实际上缺乏共建系统,工人不专业,缺乏集成,缺乏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国外一直在进行专业化改进,改进的是整套系统,而不是单一的构件部品。产业化离不开社会化分工,目前国内缺少专业的社会化分工。所以我们一定要多走出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回来后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产业基础。
再说认识问题,目前的问题在于总喜欢一刀切,不去探究,总是陷入唯装配率。
“学”的过程,应该是“试验-尝试-消化-改进-吸收-再试验-再尝试”的过程,要有科学的态度,通过实验得到科学的结论再去定制标准。消化吸收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思维,要在吸收的同时考虑如何改进,绝不能盲目引进。
自我角色转变,做专业的集成商
要摆脱目前的材料供应商的角色,在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社会化大生产的构件厂一定是专业化的,未来会形成新的集成行业。
目前一直在讲的前置化是相对于传统生产的,对于装配式来说是错误的,一定要培养起产业化的思维方式,后端前置在目前的条件下不可能真正做到,从产品集成角度来讲,一定要有专业的集成商。
“学”的过程一定要结合实干,目前行业内缺乏产业化思维
要先“学”再熟悉,目前最急迫的是“学”,“学”然后才能知道不足,“学”的过程一定要结合实干。
目前行业内缺乏产业化思维,如何培养起这种思维很重要。
预制构件厂未来一定要发展为专项EPC,既要管理生产安装和构件运输,也要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标准化集成模式,不能一直停留在“窃”的阶段。
我们现在应该要把专业化做好,细分市场。目前在“等同现浇”的体系下,市场很难发挥它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标准化集成模式。
用整体制造业思维来做才是真正的建筑工业化,未来的集成发展一定是精细化的分工。
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用整体制造业思维来做才是真正的建筑工业化,建筑业要和社会其他产业相协调,养成以产品为导向的思维,要把房屋作为最终产品。
目前装配式建筑的优点没有体现出来,设计端要制约施工,规范又去制约设计,而咱们的规范目前仍是建立在传统的思维之上。
因此,未来的建筑是否可以减少地域差异,实现功能单一化,做到精细化的集成。未来的集成发展一定是精细化的分工。
要向汽车行业学习,培养产品思维
要向汽车行业学习,培养产品思维,将技术标准统一化通用化,简化生产,“窃”的痛点,用“学”来解决。
要从设计入手,对外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内学习国内制造业的经验。
现在的EPC从合同开始就很难实现,合同内部利益分配也不合理,设计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既关系到生产的效率也关系到安装的简便性,但设计费用与所承担的责任不成比例一直是一个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一定要在行业内发挥更大的价值。
未来建筑产业化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政府思维和企业思维不同,企业想要集成,政府想要割裂方便管理。未来建筑产业化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集成的事从设计师的角度去做其实很难,目前业内普遍缺乏工业化意识,因此未来一定要健全专业人才的培训,实现专业化分工,以产业园区集成概念发展。
“窃”要转变成“学”,企业要自我学习和积累,行业也要自我学习和积累。
企业要自我学习和积累,行业也要自我学习和积累,产业化走到现在,仍旧处在初级阶段,如何把企业自身积累转变为行业积累值得大家去思考。
一开始企业立足于自身研究发展,未来一定得打开门户,打破壁垒,通过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使企业自身经验上升为整个行业的经验积累。
“用”
“学”要消化吸收,技术进步要靠交流交换。
各种体系产品要在相互融汇的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体系,不能再用传统现浇的思维去做装配式,也不能想当然的将装配式体系大一统。
中国的装配式体系一定是装配式构件+装配式模板+信息化手段,要及时创新完整的装配式体系。业内要多沟通多交流,社会进步行业发展一定是来自于民间的推动。
不同行业之间也可以“学”,“学”了之后一定要消化吸收,学以致用。
“学”之后关键还要有“用”。要实行工厂化管理,目前建筑工业化一直是建筑业的人在做,而不是做工业的人在做,业内需要引进工业化经营人才和理念,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构件的品质。
如何通过工程应用来检验是否真的“学”到了,要改变现在行业内存在的负面声音。
当下行业内建筑师的参与太少,建筑是个整体,但不能忽视其主体结构的工业化特征,建筑师一定要参与进来把控全系统。“学”了之后还要考虑如何“用”,如何通过工程应用来检验是否真的“学”到了,要改变现在行业内存在的负面声音。
“创”与“升”
行业发展现阶段已经到了“学”和“升”的节点上
在“窃”和“学”之后,还要有一个“升”的过程,就是升级提高,行业发展现阶段已经到了“学”和“升”的节点上。历次沙龙的历程其实就是产业化发展的历程,是整个装配式行业发展的历程,而这个历程目前已经到了需要“升”的阶段,未来产业化发展之路能否走的持续健康,就在于能否得到“升”,升不起来就会进入瓶颈期,所以现在对于行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现阶段很多基础性的东西已经具备,政策大环境已经创造,大量技术以及技术标准已经成熟,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已经产生了,整个行业都动起来了。能否真正提升取决于几个方面:
1、认识问题:目前行业内,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定位,为何要发展装配式,装配式该往哪发展的问题还未完全搞清,方向没找到,还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国家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将它当做一个先进生产技术、先进生产力提出来的,目的是用它来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建筑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
2、技术问题:技术需要“升”,行业发展两大要素“技术”和“主观能动意识”缺一不可,要思考如何能在现有产品现有技术上进行创新突破,求变求新。
3、管理问题:管理问题比技术问题更重要也更难解决,未来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管理水平的提升。而目前很多企业都偏重技术,对管理不够重视,缺乏管理意识。管理的三大核心要素,一是经营理念,要形成以建筑为最终产品,一体化的经营理念,要追求产品效益的最大化。二是组织内涵,要与传统方式有所区别,要全面部署、整体运营、协调管理。三是核心能力建设,要加强技术的集成能力和协调运营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在“学、用”之后还得要“升、创”,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其实纵观国内,高大上的建筑很多很多,然而在普适性的建筑上我们和国外差距还很大很大。因此,我们在“学、用”之后还得要“升、创”,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而这个核心能力,也将决定未来行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最后更重要的一点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我们一定要消化吸收并在其上产生我们自己的创新,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先进经验。
至此,本次沙龙取得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何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