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项目概况 —
1.1 项目基本信息
北京地铁27号线二期(昌平线南延)工程西二旗至蓟门桥段,北起西二旗站、南至12号线蓟门桥站,沿京新高速、小营西路、京藏高速、学清路、学院路、西土城路敷设。线路长12.6公里,新建车站7座,其中换乘站5座,分别为清河站、上清桥站、六道口站、西土城站、蓟门桥站。未来或将继续南延到国家图书馆站,“握手”地铁9号线,与9号线贯通后线路全长约63.4公里。
昌平线南延工程采用与昌平线相同的B型车六辆编组,不新增车辆基地,而是利用十三陵车辆段预留用地解决新增车辆的停放需求。十三陵车辆段工程由北京建工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并于2017年8月开始建设,于次年8月开始搭建项目信息化平台。十三陵车辆段的扩建以排架结构为主,扩建后的车库可由原停放24列车增加到停放60列车,工程预计2020年年底完工。
1.2 项目难点
(1)车辆段周围既有建筑密集,施工场地狭小
昌平城铁十三陵车辆段已投入使用,新建停车列检库、新建辅助间为预留用地,紧邻既有停车列检库。
(2)排架柱安装质量和施工部署控制
本工程新建停车列检库设计钢筋混凝土排架柱270根,高度10余米,确保成排预制柱的安装精度,对测量控制要求很高。
(3)大跨度钢屋架安装的施工安全质量控制
本工程新建停车列检库设计采用钢屋架,跨度21米。大跨度钢屋架安装施工安全质量控制是本工程重点之一。
(4)多专业、多工种、多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管理和协调
本工程施工范围包括了土建工程、装修工程、机电安装工程、道路工程、室外工程、铺轨、地铁信号施工等,涉及众多专业,需组织众多专业工种进行作业施工。
1.3 应用目标
树标杆:把昌南08标项目建设成为北京建工路桥集团标杆项目,做到施工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科学化,充分体现北京建工路桥集团信息化水平。
强管理:通过“智能生产调度指挥系统”提供的各种信息数据,实现统一指挥、工队、资源组织落实;直接控制现场作业,掌握现场作业的进度,切实提高现场作业质量,保证安全生产管理,实现精准管理,精确调度,保障项目按时交付运营;在技术手段上实现革新,从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项目收益;总结出一套管理流程,建立一套实施标准,组建一支项目信息人才综合性管理团队。
平台化:建设一个智慧工地系统平台,把安全、质量、劳务、进度数据集成到一个平台整合,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撑整个建造过程,达到安全质量巡检智能化,劳务人员管理全面信息化,施工方案实现模拟优化,交底实现直观可视化。
02
— BIM+智慧工地应用方案 —
2.1 应用内容
(1)项目分区信息化应用
(2)智慧工地平台:
1) 项目劳务分包队伍管理: 劳务实名制系统、智能安全帽系统、安全VR教育
2) 安全质量管理、巡检
3) 实测实量
4) 危险源管理
5) 危大工程管理
6) 各专业三维模型整合
(2)BIM5D:
1) 施工模拟和方案优化
2) 构件跟踪
3) 生产管理
4) 资料管理
5) 三维场地布置动态管理
6) 三维技术交底
2.2 应用方案的确定
(1)软件配置
(2)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项目级)
(3)实施顺序
03
— BIM+智慧工地实施过程 —
3.1 实施准备
(1)项目启动:
本项目于2018年8月2日第一次进场沟通,8月9日召开项目启动会正式开始实施。参加项目启动会的包含行政、质量技术、安全、生产、商务、劳务6个部门,涉及人员领导4人、行政1人、技术质量5人、安全3人、生产4人、商务3人、劳务1人总计21人。
(2)人员培训:
实施培训34天,业务方案梳理39天。项目各个模块整体培训9场,小规模讲解若干。大规模(多部门、3人以上、有项目经理参与)沟通20次,小规模沟通若干。
(3)基础方案标准
经过前期沟通学习,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项目整体信息化应用方案,覆盖项目管理层和生产、质量技术、安全、劳务等部门的行动方案。方案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进度管理、资料管理6大板块,整理安全、质量、劳务、进度等管理流程及岗位流转程序共计14个,为BIM技术和智慧工地在项目的开展实施,奠定了最初的指导思路。
3.2 实施过程
(1)劳务管理
工人管理:使用劳务实名制系统与智能安全帽结合的方案。工人进场时通过身份阅读器读取身份证信息进行实名登记,项目采用动态人脸可见光识别系统,对人工进行统计分析管控,并辅助以智能安全帽系统对工人定位,实现人员管理自动化,实时查看施工情况,形成档案生成报表,为辅助考勤、任务管理、工资发放和绩效评价等提供可靠数据。
分包管理:与以往分包管理不同的是,本项目基于“BIM+智慧工地”技术,将劳务分包队伍加入到管理系统中,分包单位需要将相关资质信息报备项目相关人员,由项目负责人将分包信息完善至分包名录,从而帮助企业积累分包单位大数据。与公司合作过的劳务分包,均会在系统中留存对应记录,合作过的分包可以直接选择进场。同时,项目会定期对分包使用进行评价,一旦发现问题,直接填写不良记录,形成公司自己的分包队伍黑名单,为未来长远的分包合作提供真实的数据依据。
(2)安全质量管理
VR安全体验教育:施工现场设置VR体验室,每月至少开放3至4次。工人可以在室内进行触电、电锯伤害、高空坠落、火灾、基坑坍塌、机械伤害、物体打击等危险源的实景体验及预防过程。工人进场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完成后进行考试,所有的进场工人必须通过考试。考试合格后,针对进场人员播放安全VR危险源事故发生及预防视频,从而提高安全教育效果,加强工人安全意识。
安全/质量巡检:项目全部管理人员负责安全和质量巡检,现场如果没有发现问题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直接拍照选择今天所查区域及项目,直接录入排查记录留存工作记录。对于所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的,对应管理人员会通过手机APP发起隐患流程,设置好整改部位、责任人、隐患等级、整改时限和整改要求等条件,并附上照片,直接通知相关责任人,此外,针对严重问题,系统会自动推送至项目经理。整改完成,流程转回到排查人进行复查,复查合格后流程才能正式闭环结案。以此来保证问题落实到人,责任明确、分工明确、追责明确。
(3)进度管理
通过斑马进度计划绘制的双代号网络图,通过双代号网络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工序之间的逻辑关系,快速找出关键线路,针对重点部位进行重点把控。通过前锋线,可以将实际工期与计划工期进行对比,也可以对进度计划进行快速调整,寻求最优赶工期方案,提前对施工全过程,包括施工阶段材料用量、施工工序、可能造成延误的因素等进行了全方位模拟和分析,提高了项目管理的决策效率和精准度,实现了基于进度计划的动态资源管理。
(4)BIM5D系统
模型整合:本项目利用Revit进行土建、钢构等专业建模,并进行停车列检库和辅助间的BIM深化设计。随后,通过广联达场地布置软件,搭建施工现场布置模型。最终,将所有模型集成在广联达BIM5D平台中,将工程计划与模型进行挂接,完成前期的虚拟建造。提前规避风险,完成施工组织优化,确认最终的施工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搭建本项目的建筑信息数据平台库,形成工程数据库,为现场管理提供了协同、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
三维技术交底:运用BIM技术,将工程当中的基础施工、预制柱吊装以及钢屋架拼装等危险性较强、需要重点交底的部分,制作成工序模拟视频,上传至智慧工地平台,通过模拟视频教育,给工人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使工人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具体的施工流程。
构件跟踪:本项目的预制柱、钢屋架、屋面板等,都是在加工厂里制成的成品、半成品,进入现场再进行吊装。通过运用构件跟踪系统,每一个构件从出厂、运输到现场验收,全程都能被自动跟踪,便于项目部及时进行物料和进度管理。
04
— BIM+智慧工地应用效果总结 —
(1)方法标准
通过项目BIM+智慧工地的使用,建立了14个标准化管理和应用流程,在全公司内推广应用,内容涉及深化设计流程、构件跟踪应用流程、生产应用流程、安全质量巡检流程、实测实量流程、危险源管理流程、危大工程管理流程、进度管控流程。完成了北京建工路桥集团《BIM应用标准》和《智慧工地实施标准》2个标准的编制。
(2)人才培养
培养了BIM中级工程师5名;斑马双代号网络进度计划编制人员8名;场部软件及BIM5D软件操作人员5名,信息化平台管理人员5名,形成一支专业的信息化系统应用团队,为加快路桥集团信息化发展储备专业技术人才。
(3)社会荣誉
昌平南延08标项目被评为《数字中国 智慧工地》top100全国示范基地,通过交流会的形式对“BIM+智慧工地”情况进行讨论学习,吸引来专家教授、美国基金会董事会成员,中央电视台等众多专业人士进行线下交流。目前举办交流会9场,其中中外企业16家,大学3所,媒体23家。通过BIM+智慧工地的实施推广,建设单位对项目应用的成果表示肯定,在后续工程再次中标30亿的项目,多家业主单位都表达了合作的愿望。
(责任编辑:何雯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