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宗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开展建筑信息化管理学科有针对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专业技术知识更新的培训活动。
首页 行业思考
行业思考

紧跟装配式发展方向 培育新时代产业工人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出台,让位于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南京丁家庄保障房项目的一线工人们倍感振奋,也充满期待。



苏宪新(左三)


工作得更有尊严


“在之前的工地,一天下来鞋子裤脚基本满是灰土,工作强度也很大,现在不仅没有以前那么累,人也更精神干净了,下班还能腾出精力到夜校充充电哩!”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南京丁家庄保障房项目一名90后年轻工友这样说道。和叔伯辈多在脏乱差建筑工地做木工、打钢筋不同,几名90后工人表示,装配式建筑工地不用搬砖吃灰,虽然有转型压力,但大家都想成为更高层次的技术工人。岗位能力的升级,让工人们不再只是停留于简单的现场砌筑、抹灰、钢筋绑扎等等,而是真正拥有技术“硬实力”。


样板先行


装配式建筑构件要求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工人不仅要招进来,还要培养掌握一定的技术本领。自从实行建筑工业化改革以来,江苏省每年有数百万传统农民工开始转型为新型工业化建筑工人。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南京丁家庄保障房项目的预制构件吊装工人小刘就是其中之一。“国家在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时代不一样,我们不变,迟早被时代淘汰,不得不为饭碗考虑啊。”小刘说道。


在南京丁家庄保障房项目,像小刘这样由传统民工转化为新型建筑产业工人的大约有300人。这些工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要让他们适应新型建筑产业化发展,技能培训必不可少。


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南京丁家庄保障房项目经理苏宪新告诉记者:“工作室建立之初,制定了详细的工人培训计划,起草了一整套工艺培训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工人看得明白,干得明白。”


创新引领


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人才培养很新颖。在实践过程中,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在项目发展创新中的示范引领和帮、扶、带、教作用,让更多的工人参与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具体实践,提升了工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在中建二局南京丁家庄保障房上,苏宪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在项目成立了新型产业化建筑工人夜校,安排项目技术带头人轮流走上讲台,亲身讲授自己最“拿手”的新技术、新经验;邀请专业技术院校老师“手把手”指导教学。正式上岗前,工人要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实操,考核合格后,才能顺利“出师”,领取“上岗证”。


一些产业工人由于表现出色已经成长为重要的技术能手,在中建二局的岗位上担任重要位置,其中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的何培荣已经成长为中建二局昆山片区项目经理,“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魏亮担任徐州片区项目经理。


如今,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南京丁家庄二期保障房项目已培养各岗位装配式建筑工人310人,系统完善的培训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让工友们实现了从农民工到新型“产业工人”的“飞跃”。


责任编辑:施丹丹




百高数据管理集团

Baigao Data Management

全国咨询热线

8610-68315846

全面贯彻落实职业教育终身制要求

Copyright © BAIGAO 2022 All Right Reseved 京ICP备19020478号